《【太陽草原】Faith Hill – There You’ll Be~~》


老妖雜唸:Would like sharing Jazz, Blue, Romantic & Love, Country, Classical, Bossa Nova, Rock, Latin, Blues and Gospel…. music’s, happiness, passion & love with you, hopping you like it, enjoy it, and sharing this with your friends, too~~

 

 

※※※※※※※※※※※※※※※※

 

※※※※※※※※※※※※※※※※

 

When I think back 
On these times 
And the dreams 
We left behind 
I’ll be glad ’cause 
I was blessed to get 
To have you in my life 
When I look back 
On these days 
I’ll look and see your face 
You were right there for me 

In my dreams 
I’ll always see you soar 
Above the sky 
In my heart 
There always be a place 
For you for all my life 
I’ll keep a part 
Of you with me 
And everywhere I am 
There you’ll be 

Well you showed me 
How it feels 
To feel the sky 
Within my reach 
And I always 
Will remember all 
The strength you 
Gave to me 
Your love made me 
Make it through 
Oh, I owe so much to you 
You were right there for me 

In my dreams 
I’ll always see you soar 
Above the sky 
In my heart 
There always be a place 
For you for all my life 
I’ll keep a part 
Of you with me 
And everywhere I am 
There you’ll be 

‘Cause I always saw in you 
My light, my strength 
And I want to thank you 
Now for all the ways 
You were right there for me 
You were right there for me 
For always 

In my dreams 
I’ll always see you soar 
Above the sky 
In my heart 
There always be a place 
For you for all my life 
I’ll keep a part 
Of you with me 
And everywhere I am 
There you’ll be 

※※※※※※※※※※※※※※※※

 

 

《我也能為環境變遷做一件事:台南七股護沙工作假期~~》+28


老妖雜唸:此篇文章是,『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有關於全球生態與環保等等議題的相關資訊分享~~。好東西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也要不吝惜的分享出去喔!喜願妳身體健康,平安順心~~~

 

 

※※※※※※※※※※※※※※※※

 

 

作者:孟琬瑜

 

你知道台灣西海岸的沙灘正快速地消失中嗎?就像捍衛著七股潟湖的三座陸連與離岸沙洲正面臨逐漸破碎、萎縮與瓦解的命運;七股潟湖也持續地淤塞、陸化 縮減著面積。

你知道未來某一天,黑面琵鷺最大的越冬棲地很可能會消失;我們很有可能再也吃不到肥美的虱目魚、鮮蚵、文蛤…;而屬於鹽分地帶的幾個臨海社區,也可能都將面臨遷村的命運。

毒辣刺眼的南台灣艷陽,隨著我們在沙地上蹣跚而行,隨著雙手勤快地插竹枝、編柵築籬…逐漸減弱,從交織著潮浪掩退的微細波紋、與水鳥行走足跡的沙丘上…,迅速往西側的海峽撤退。

下午上工時滾燙的沙地,僅存赤著腳也可以耐受的餘溫。我們肩起剩餘的幾梱竹枝,提著籃框、拖曳著工作完成的疲憊與釋然,往陸地與文明的方向撤離,一如隨著陽光增強盛放、而在向晚漸弱光線中閉合的馬鞍藤。

我望著左前方不遠,矗立在頂頭額汕上的國聖燈塔,想起佳琪曾說,這裡是台灣本島的最西邊。我們努力睜大雙眼,卻也只能眼睜睜目送流逝的,正是八月二十日這天,全島最晚沒入海平面的夕陽,與最後的一道落日餘暉。

清晨六點不到,小咕嚕小瑀魚一骨碌地翻起身,沒半點起床氣,我們揹起昨夜整理好的背包離開家門,前往車站。除了兄妹倆的生理時鐘原來就是「早起的鳥兒」,也因為阿德和我向他們預告了這兩天的七股護沙之行。

從前年11月去七股看黑面琵鷺、住民宿、乘竹筏遊潟湖、登網仔寮汕、認識鹽田與鹽業歷史之後,兩個孩子就不時問我們,何時可以再去七股看黑面琵鷺?住那間從窗口就可以望見旭日自地平漁塭間升起的房間?也是從那次旅行後,我們注意到七股海岸保護協會與青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辦的青年壯遊、七股護沙工作假期,心頭開始醞釀了下一次的七股之行,就以行動支持海岸保護,來參加護沙工作吧!

因為一家四人都落在年齡限制範圍之外,剛開始為報名問題困擾了一下,後經幾次寫信詢問,確認暑期可以開放親子參與的一梯次,終於成行。也讓往年都是隨夏季到臨往中高海拔「反降遷」,而秋季才「降海」的我們,史無前例地在八月份來到台南七股,體驗海岸沙洲的艷陽曝曬。

高鐵抵達沙崙站,轉乘台鐵電聯車,抵台南後站。帶領護沙工作的解說員佳琪已在馬路對面等待我們會合。參與工作假期的另外三位則分別是來自台北的國中教師佑熏,以及一對來自高雄正要升大二和高一的兄弟,宏諒和宇森。

佳琪駕車穿越台南市區,隨我們指認著魚塭中覓食的高蹺鴴,爆出連連驚呼,進入位於北邊的七股。轉過龍山宮、循著小路前行,來到七股海岸保護協會,與等待我們的另兩位工作人員,來自台南將軍的大三暑期實習生幸姿、及在仁德長大的環資協會工作假期負責人昭蕊會合。

海岸保護協會最初成立於當地居民團結起來捍衛家鄉土地,阻擋七輕與濱南工業區進入七股,保留土地生機。確定七輕與濱南工業區出局之後,則結合漁村特色,發展生態旅遊。

後因長期觀察發現七股的三座沙洲:青山港汕、網仔寮汕、頂頭額汕逐年往內陸後退,面積縮減;而全台灣最大潟湖的水位也逐漸淤積變淺。在2007年初開始,先後結合縣政府、北門社區大學、環境資訊協會,展開編竹枝攔沙的護沙行動。

MG_0448黑面琵鷺保育中心的七股地圖.JPG許多人在乍聽「護沙」一詞時一定跟我有著相同的困惑:為什麼需要「護沙」?沙要怎麼「護」呢?沙洲為什麼會退縮?為什麼不直接栽植木麻黃防風林?身為北門社大工作人員與海岸保護協會解說員的佳琪,以簡報為我們詳細解說與闡釋。

先從潟湖與沙洲的形成說起。

七股的海岸沙洲形成於曾文溪上游的侵蝕沖刷,在海岸淤積成泥灘地。泥沙受到沿岸潮流的影響,順著海岸開始堆積成沿海沙洲,古稱「鯤鯓」。海岸沙洲(或礁石)與陸地之間圍成的一片水域,就是潟湖。潟湖又稱「內海」,至今台灣的西南沿海還留有「倒風內海」與「台江內海」的古地名。沙洲之間的窄小缺口,是潟湖與外海相連、潮水得以進出的「潮口」

潟湖為什麼重要呢?

潟湖提供生物豐富食物與良好棲息地,是珍貴的濕地;能提供河流宣洩排水、蓄洪;具淨化水質功能,是極佳的沿海養殖場;防止風浪直接侵蝕陸地,保護海岸;當地居民大多依賴潟湖,養殖、魚撈維生。

在佳琪的簡報中,幾張疊合著過去與現在沙洲變遷的空照圖,從1898年、1966、 1975、1985、 1994、1998、2001、2007,到2010年,呈現著海岸沙洲逐年往東南方、朝著陸地遷移靠攏,且逐漸窄縮的事實。如今潟湖水域面積僅剩餘三分之一。而最近幾年之間,隨著沙的流失,沙丘上的防風林也逐漸枯萎與倒塌,或因浸泡海水而陸續枯死。沙洲不只變窄變小,也不斷變矮與變薄,不僅無法支撐防風林,也即將失去抵擋外海風浪捲入,屏蔽潟湖與內陸村落的功能。聽到這裡,所有的人心情都是沉重的。

小咕嚕大半場時間幾乎都能靜靜坐著聆聽,融入佳琪阿姨的解說;而原來在一旁玩著窗帘、走動式學習的小瑀魚,竟然也安靜地聽完這一段,並且在筆記紙上畫下了沙洲的變遷。

沙洲為什麼會發生這些改變呢?

DSCF7051瑀魚看了佳琪阿姨的簡報解說_在筆記紙上畫下海岸線退縮的示意圖.JPG

簡單地說就是環境的變遷。除了每年固定受季風吹襲、颱風侵襲這兩項自然因素;又因六零年代曾文溪上游興建水庫、攔砂壩,使得出海口的海岸沙洲失去沙源補充;七零年代的抽沙填海造陸;另因北邊漁港興建水泥堤岸,突堤效應造成海流的改變,向內淘走沙石;以及近來原為養灘施作的抽沙工程,抽沙位置不當,反造成沙洲破壞與崩解;近年因全球氣候變遷,颱風往往帶來暴潮,更使侵蝕加劇…。

為挽救潟湖與沙洲消逝,曾經嘗試過哪些方法呢?

政府單位有較充足的經費來源,通常使用以下兩個方法:

投擲消波塊,做為離岸潛堤;但水泥消波塊破壞海岸景觀,且無法長久維持,所費不貲。潟湖抽沙清淤,可用於填補漸矮的沙洲;但工程單位若抽沙位置錯誤,反而會造成沙洲崩解。

民間團體則採用在沙丘上手工編柵與植生護沙的自然工法。

先以編柵方式留住沙,再利用梅雨季前在沙洲上種植馬鞍藤等定沙植物。沙丘夠紮實以後,未來才有機會重新種植木本植物防風林。如果貿然植樹,剛開始沙會迅速往上堆積,但缺乏其他定沙植物,不久之後樹木會被沙窒息,往後沙洲還是繼續流失。

手工編柵使用的材料是木樁、竹枝、以及綁牡蠣的繩索。先用重機具在沙地上打下木樁,在兩根木樁之間綁上兩條繩,再將竹枝插入沙地。再從原繫繩處各綁一條繩索,與原繩間隔交叉繞過竹枝,將竹枝固定在兩條繩間。為了後續持續監測護沙效果,會在木樁上留下記號標記,未來只需測量樁柱剩餘高度,即可知留下沙量。

DSCF6804佳琪為我們示範一段需要重新補強編籬的竹柵的.JPG我對於竹柵編籬攔沙的由來與效益感到好奇,於是問道:編竹枝護沙這樣簡單的護沙方法,是來自過往經驗累積或者反覆實驗得出的結論?

佳琪說,早期縣政府曾經嘗試使用其他材料,以黑色塑膠網攔截沙。剛開始效果還不錯,但是當沙丘越堆越高,有重量的沙會將塑膠網壓垮,待颱風來臨時沙丘潰堤,還是留不住。

而編竹柵的方式,其實來自潟湖漁民累積的生活經驗與智慧。為了在潟湖養殖,必須先「養灘」,使沙洲較為密實。編織這種有間隙的竹柵,可以減緩風速,飄沙會在竹柵的兩側留下來,不會造成潰堤。而且往後只需用同樣方式持續編籬修補竹柵,維護方便。也是目前實作經驗中,最能有效攔截飛沙的方法。

午後,佳琪先帶我們參觀黑面琵鷺保育中心,躲避下午三時之前的當頭烈日。

三時以後,出發前往七股最南邊的陸連沙洲頂頭額汕。將工作用具裝入籃框,分工搬運竹枝,往沙洲前行。

IMG_0471抵達陸連沙洲頂頭額汕_下車準備上工.JPGIMG_0474扛著竹枝籃框往沙洲前進_背景是台灣最西端國聖燈塔.JPG

沙洲上散布著一排排高度參差不齊的木樁、竹樁,與被沙子掩埋得只剩末端,風化、灰白的竹枝。從竹、木樁的剩餘高度,可以推測每一排竹柵攔截沙的效果。果然沙子都在竹柵的兩側堆積成丘,證明了有孔隙的竹柵編籬,反而是最能阻擋無孔不入的風,減緩風速,留下微小又有重量的飛沙的功臣。也印證了「越自然的技術效益越好」! 

為了抵擋強烈陽光直接曝曬飲用水,阿德用幾把竹枝搭成帳篷蔭影遮蔽。

DSCF6797用幾綑竹枝為飲用水搭成小帳篷.JPGDSCF6815以竹枝編柵護沙.JPG

小咕嚕與其他大人一起專注地聽解說,看懂了佳琪阿姨的編柵示範,躍躍欲試地跟阿德合作著插竹枝、拉繩打結。小瑀魚幫著插了幾根竹枝,便開始玩起沙子,脫了涼鞋在沙地上奔跑起來。

DSCF6813小咕嚕和把拔合作編籬_拉繩打結.JPGIMG_0484小咕嚕正忙著用一綑綑竹枝搭竹屋.JPG

工作間休息的時候,小咕嚕注意到爸爸用竹枝搭的帳篷,突然心生靈感;他勤快地搬動著一捆捆竹枝,決定來搭一間「竹屋」。搭成了竹屋,小咕嚕找小瑀魚一起躲進竹屋裡,躲避烈陽。我明白孩子的想法,在過去許許多多的旅程中,他們常和爸爸一起收集著現地的自然物,動手搭建一間稻草屋、漂流木屋、石板屋、泥屋…,來表達他們對那個地方的情感與認同–「自然為家」。 

IMG_0480正在編柵的幸姿和我.JPGIMG_0495咕嚕瑀魚一起躲進竹屋裡面.JPG

因為工作中貼近著竹柵,呈蹲踞姿勢,我聽見海風呼嘯著穿過繩索與竹樁的縫隙,咻咻地嘶鳴著難以精確形容的口技。風,颳起細細的沙子,靜靜在汗濕的皮膚上黏附,也跑進小瑀魚的眼睛。遠遠地,我聽見小瑀魚叫媽媽,說嘴巴和眼睛都進了沙;但是我暫時無法放下手邊正在編柵打結的繩索,只好請她等等我。等我編結完成,小咕嚕已經用飲用水洗淨附著了無數細沙、長了灰毛似的雙手,幫妹妹撥去眼睛周圍的沙粒;而妹妹正在努力地「吐沙」—吐出吃進嘴裡的沙子。

小咕嚕無意間在沙灘上發現一個碩大的橘紅色陸蟹軀殼,似是台灣最大的陸蟹「兇狠圓軸蟹」。阿姨解說道,抱卵的母蟹們會在月圓前後幾天,從海岸林爬過沙灘,下到海中釋卵。可能是在越過沙洲的漫長路途遇到天敵死亡,而未能成功降海的個體。好奇的小咕嚕就在沙洲上來回逡巡,不斷尋找著是否還有兇狠圓軸蟹的殘驅。

IMG_0491下午五點半_我們完成的第一道編籬.JPGDSCF6825用完了編籬的繩索_合作拉開捲尺_測量累計今天下午的編籬總長度.JPG

毒辣又刺眼的南台灣艷陽,隨著我們在沙地上蹣跚而行,隨著雙手勤快地插竹枝 編柵築籬…,逐漸減弱;從交織著潮浪掩退作畫的微細波紋、與水鳥行走足跡的沙丘上…,迅速往西側的海峽撤退。

下午上工時滾燙的沙地,僅存赤著腳也可以耐受的餘溫。我們肩起剩餘的幾梱竹枝,提著籃框,拖曳著工作完成的疲憊與釋然,往陸地與文明的方向撤離;一如隨著陽光增強盛放,而在向晚漸弱光線中閉合的馬鞍藤。

IMG_0499下午六點四十分_測量今天工作的成果_完成了七十點四公尺編籬.JPG  MG_0504以馬鞍藤為主的綠色植物是定沙功臣_但黃色的寄生植物菟絲仔也一面吮乾牠們的生命_這是一場植物世界的角力.JPG

IMG_0507國聖燈塔 台灣本島的最西端.JPGIMG_0508台灣本島最晚入海的夕陽.JPG

抬頭望見左前方不遠,矗立在頂頭額汕上的國聖燈塔,想起佳琪曾說,這裡是台灣本島的最西邊。我們努力睜大雙眼,卻也只能眼睜睜目送流逝的,是八月二十日這天,全島最晚沒入海平面的夕陽、與最後的一道落日餘暉。

漸暗的天色中,小白鷺正從東邊的天際,陸續返回鷺鷥林夜棲;而俗稱「暗光鳥」的夜鷺,也剛從鷺鷥林起飛覓食去。

隔天清晨,我們六點鐘起床,一同散步到龍山宮去看一早剛從港口上岸的漁獲,順道認識潟湖和漁塭孕育的魚鮮。馬路旁的潮溝邊,就生滿了耐鹽分的紅樹林植物海茄苳;潮溝邊窄小的泥灘地,時有招潮蟹和彈塗魚活動;在七股,這些生活在潮間帶的生物,原是如此尋常!

 3七股的朝陽從魚塭間升起.J馬路邊的潮溝長滿耐鹽份
伸出呼吸根的海茄苳

IMG_0584沒想到就在馬路旁邊緊鄰的潮溝可以看到彈塗魚.JPGIMG_0589馬路旁潮溝邊緣泥灘地就是招潮蟹的家.JPG

早晨我們從南灣碼頭搭乘膠筏遊潟湖,一面豎耳聆聽解說,一面吃著烤鮮蚵和虱目魚乾,並登上網仔寮汕。在防風林當中,就有許多兇狠圓軸蟹掘的洞。

DSCF6924一對蚵農夫妻正在他們的浮棚上工作.JPG DSCF6933船家蔡媽媽幫大家烤鮮蚵和虱目魚乾.JPG

行船中令我們十分驚愕的是,短短一年半不見,頂頭額汕與網仔寮汕之間的潮口附近,一段沙洲因為抽沙位置不當,竟然造成崩解潰決,導致潮口變寬!

黑面琵鷺保育中心一張明鄭時期台南沿海地區的地圖
當時的倒風內海現已陸化消失
台江內海僅剩北門與七股潟湖

離開潟湖上岸時,我回想著沙洲工作中的感受,以及當地漁民說道二十年間潟湖的漁獲量銳減,顯示環境破壞、棲地消失的事實。

沙洲存在於風與沙的動態平衡,隨著季風、潮汐、海流、河流的搬運堆積、與人類活動…的角力,不停地變動。也許有一天,沙洲真的會消失,史冊中記載的「台江內海」最後遺址–七股潟湖,真的會淤塞與陸化…。也許正如華視新聞雜誌採訪工作假期時,滿頭白髮的八十歲志工阿邊婆無奈的喃唸:「海不是我們的…、海不是我們的…!」大海終究會討回人類向它借走的一切。而我們所做的,試圖在狂風與長浪侵襲的間隙,延緩沙的流逝與潟湖消失的速度,放在地球的時間尺度當中,也不過是微渺的滄海一粟。

然而,藉由這趟工作假期,提醒我們的或許是土地真實的意義與價值,是對於人類集體行為的反省。不管是關乎當地居民生計的養殖漁業,或是一趟最具在地特色的美食之旅,或者我們心目中屬於生態旅遊範疇的溼地賞鳥、賞蟹,或者是國際級的水鳥保育…,如果失去了沙洲的庇護,不管是在地居住或營生,都將是問題,更別提潟湖美景與旅遊。我們,恐怕都無法從依存的土地與常民生活當中抽離,自外於環境變遷的問題。 

DSCF6903濱刺麥果實和它的影子_濱刺麥靠風吹_沙地上滾動_以及海飄散播種子.JPGDSCF6904蔓延吧,
馬鞍藤!體驗過護沙之後_對於耐鹽分的定沙植物會油然升起一股疼惜與敬意

從工作假期回來後兩天,利用午餐時間外出,去主婦聯盟採買晚餐食材。回到家後仔細檢視一包文蛤標籤上的說明文字,又驚又喜地發現,竟然是來自七股潟湖!彷彿,其間隱藏著絕妙的啟示。

—如果我們持續對環境漠不關心,未來快速消失的不僅是假日的風景,恐怕連餐桌上的食物,都成問題了吧!

後記:

小咕嚕將沙洲上遺留的凶狠圓軸蟹殘軀撿了回來 阿德耐心將蟹殼浸水 洗去細沙 放在庭院艷陽下曝曬 讓腥味散去 然後以白膠漫漫黏合每一個關節 現在成了凶狠圓軸蟹的標本了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薄雪草記事

 

※※※※※※※※※※※※※※※※

 

 

Next Newer Entries